学过中医的娃娃肯定一看标题就知道今天小小要说的是啥。不知道也没关系,毕竟砸门不是来猜谜语的,就不卖关子了,今天要讲的是茵陈。
民间有几句这样的歌谣:“三月茵陈四月蒿,传于后世且记牢。三月茵陈能治病,五月六月当柴烧。”传说这四句民间歌谣还是史上著名中医华佗编的。
古时候的生活压力也不小呀,既要当名医,还要能编歌词。看看人家几千年前都是复合型选手,再看看抱着手机哈哈笑的自己,忽然觉得写歌好像是一条不错的致富道路。
立马回家翻开收藏多年的歌词本。(我要出名啦!!!哈哈哈)
看来这条路也被堵了,还是打消这个念头。
那么问题来了,华佗为什么要编这几句歌谣?这里面究竟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?想要知道答案,请继续往下看。
故事开场正式分分界线
……
有一天,华佗刚采完药回家,在路边遇到一位挖野菜的老农,一看他“满脸水肿,肌肤发黄,走路都一拐一拐”便知道他患有严重的黄疸症。
于是便上前告知老农。
虽然华佗当时的医术已经很高明了,但是老农的病情实在太重,几个月就会死,华佗最后也没有办法,只能让病人回去准备准备,然后就各奔东西。
谁知道刚过了半年,华佗采完药回家又碰上了老农,并且一看人家气色也红润了,走路都脚底生风,哪像几个月前的重病患者,于是便忍不住上前去询问是在哪治好的病。
老农人也朴实,对华佗这个曾经说他活不了几个月的人也实在狠不下心,于是便带着华佗去山上找,走了没多久就看到那些野菜,华佗便带了一些回家,专门加在治疗黄疸的方子里,结果几天过去了,病人反应说没有效果,华佗还以为自己找错了草药。
没过两天,华佗又碰巧和老农遇见了,华佗便把情况告诉了老农,问老农是不是认错了,老农想着自己天天吃怎么可能认错。
华佗心想:三月阳气上升,百草发芽,可能是只有三月的才有药力。
第二年开春,华佗又去挖来许多拿去给病人喝,结果病人的病都好了。华佗还是不死心,硬要试试这东西在其他月份还能不能治病,又把根、茎、叶分开给病人吃看看不同部位的药效如何,最后发现,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疗黄疸,为了更好地让人们记住,便将入药的幼嫩部分取名为“茵陈”。
随后还编了四句话:
三月茵陈四月蒿,传与后人要记牢。
三月茵陈能治病,四月青蒿当柴烧。
最后这些话被流传下去就变成了民间歌谣。
-END-
文章来源:微信公众号“医虫TCM”,侵权立删